紅色夕陽彌漫著天際,低矮的空中漂浮著一只搖搖欲墜的風箏。夕陽美景,映照紅霞,實屬美景,卻在那一只風箏的映襯下顯得那樣悲涼。
《追風箏的人》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本書,一個人花了兩小時靜靜地看完,看完之后內(nèi)心說不出的壓抑,為哈桑的付出,為阿米爾的自責,為那命運的不公,更為那宗教等級的冰冷。
看完實體書,我立刻去搜了相關的電影,同樣以夕陽風箏的映襯展開了這個發(fā)生在阿富汗的故事。時隔兩年,其他好像都被我選擇性忘記,但哈桑的形象一直都在我的腦海里。
“為你,千千萬萬遍”,一句話展現(xiàn)了哈桑對友誼的無限付出。第一次說出這句話是在斗風箏比賽的時候,哈桑為了阿米爾追逐那只藍色風箏前所說,然而下一瞬間在那陰暗的小巷,冰雪覆蓋之地,他眼中的好朋友卻將這句話狠狠地甩在了身后,哈桑在這里被拖入陰暗的世界,阿米爾從此也失去了他的靈魂,這是多么的諷刺。盡管如此,哈桑還是用他的行動踐行了他的承諾。他從未拒絕過阿米爾的任何要求,即使被發(fā)現(xiàn)、被責罵他也毫無怨言。直到最后,阿米爾設計陷害了他,他也還是堅定的維護著他的“好朋友”,默默的承受著一切。面對拉辛汗的請求,他更是義不容辭的來到舊家,堅守著,直至失去性命。
“我寧愿吃泥巴也不會騙你。”
“如果我要求你吃呢?”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樣做,阿米爾少爺?”
其實面對這樣身份的差異和日常的相處,哈桑不可能感受不到少爺對他的嘲諷和嫉妒,但他卻是默默地承受著,理所應當?shù)慕邮苤\的不公平。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一出生他們之間的差距就那里。他用單純而卑微的心,默默地守護著他仰望的阿米爾少爺。他知道他所有的優(yōu)點和缺點,讀懂他所有的懦弱和勇敢,了解他生活所有的細節(jié)和習慣。他就像他的影子一樣忠誠地跟他一起生活著,既滿足又安然。
而對于阿米爾,我的內(nèi)心不是沒有埋怨的:怨他沒有將哈桑從那陰暗的小巷解救出來,怨他沒有真正從內(nèi)心將哈桑當做朋友,怨他對哈桑那若有若無的嘲諷。但仔細一想,他也只是一個孩子啊。年幼的我們對于父愛的渴望是那么的急切,而哈桑卻能“輕而易舉”的獲得父親的偏愛,他的內(nèi)心是嫉妒的。由于宗教和地位的差距,他對哈桑的態(tài)度又是矛盾。在這樣復雜的心境之下,即使沒有“阿瑟夫”事件,他與哈桑之間的矛盾也終究會爆發(fā)的,然而,畢竟是孩子,親眼目睹自己共同長大的伙伴遭人強暴,他內(nèi)心的害怕無可厚非。因為自己的怯懦,最終他默默地離開了。當我們指責他的無情之時,他卻遭受了長達十幾年的譴責與愧疚,無處訴說。我相信,無數(shù)個孤獨的夜晚他都會被那雙無助的眼睛所驚醒,內(nèi)心所受的折磨是我們無法想象的。當他選擇回到巴基斯坦時,拉辛汗的那句“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機會”將他封存時間年的不堪再次挖掘出來,而這一刻的內(nèi)心開始膨脹,直奔那不遠處的出口。
我想當他奔赴基地之時,他的內(nèi)心是無懼的,甚至是激動的。當他成功的解救出索拉博,帶著他用哈桑的絕技為他獲得綠色風箏的時候,說出他心藏已久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時,他才真正無愧于那個永遠忠誠于他卻被他狠狠傷害了的哈桑了。
整篇文章用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展開了一場背叛與救贖故事。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怯懦將自己和哈桑推向了深淵,時隔幾十年,終于通過對索拉博的解救得到了救贖;一直被阿米爾視若偶像的父親同自己最親近的兄弟之妻茍合,用他的默默關注彌補著阿里與哈桑;美麗的索拉雅年少時也有著不為人知的叛逆,但她卻甘愿冒著退婚的危險說出了內(nèi)心的秘密。
每個人都曾犯錯,從小到大,內(nèi)心或多或少有一些難以啟齒的秘密。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怕的是永遠沉浸于錯誤之中無法自拔,難以抽離,將自己越束越緊。當風箏線成了束縛,遨游天際永遠只能是奢望。犯錯之后知錯能改,勇于正視,才能真正獲得靈魂的救贖,才能真正放飛你內(nèi)心的風箏。
12級中文系 毛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