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醫(yī)生》(俄語:ДокторЖиваго)
作者:(蘇聯(lián))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首次出版于1957年。
索書號:I512.4/233(-3)館藏地點:文學借閱二區(qū)
推薦人:法學院法學二班林思宇
概要:該作品描述俄國醫(yī)生尤利·安得列耶維奇·日瓦戈與妻子冬妮婭(Tonya)以及美麗的女護士拉拉(Lara)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被認為是一部帶有自傳體裁的作品。小說通過描寫日瓦戈醫(yī)生的個人際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表現(xiàn)了俄國兩次革命和兩次戰(zhàn)爭期間宏大歷史的另一側面戰(zhàn)爭的殘酷、毀滅的無情、個人的消極。該作品為作者贏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觀后感:人的骨子里總有一種向往未來的精神,即使在狂熱的年代,在顛簸的歲月里,它依然花滿枝椏,盡管不在春天。我想,它應該叫“日瓦戈精神”,因為它所具有的堅強、執(zhí)著正是日瓦戈———這位蘇聯(lián)醫(yī)生最好的詮釋。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自于蘇聯(lián)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yī)生》中的人物。戰(zhàn)爭、饑餓、動蕩、瘋狂洗刷著俄羅斯大地,它們構成《日瓦戈醫(yī)生》的整個背景。它們像一股洪流洶涌著,毫無仁慈地卷走許多美好的東西。仿佛惡魔來到人間完成一次上帝的旨意:把人還原為獸類。人們在大地上癲狂,在災難的垃圾堆里倉皇四顧。生存已沒有意義,詩意的生存成為奢望,人變成一個革命的抽象的符號,人性迷失于那些革命理論的概念之中。
然而總有幾朵風雨吹打不去的花,或者說總有幾塊在激流的沖蕩中仍不肯隨波而動的磐石。這就是男女主角日瓦戈和拉拉。主角日瓦戈是一個孤兒,他的觀點、習慣和稟賦是獨特的,他善于思考并善于寫作,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歸功于他的舅父。藝術和歷史對他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又對物理學和自然科學感興趣。最后他選擇了醫(yī)學。他成為了有名的日瓦戈醫(yī)生。日瓦戈醫(yī)生先被征入俄法戰(zhàn)爭時的衛(wèi)生隊,后來在逃向偏僻的西伯利亞途中被抓去作為紅軍游擊隊的軍醫(yī),在戰(zhàn)爭中家人被驅(qū)逐出境,與情人——事實上的第二位妻子拉拉度過了一段惶恐而難忘的日子。在幫助拉拉逃向遠東后自己逃回莫斯科。多年后又與一位崇拜他的女孩生活在一起。這時候他變成了一個邋遢的窮苦人,在一次坐電車的途中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美麗的拉拉是一位與日瓦戈醫(yī)生有著同樣氣質(zhì)、稟賦的人。在圣誕晚會上日瓦戈親眼目睹了拉拉試圖去刺殺那位毀她清白的經(jīng)紀人,第一次見識了拉拉的勇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因精神的相通和命運的安排而走到了一起。用原文的話說:“他們相愛不是被情欲所灼傷,他們彼此因為周圍的.一切都渴望他們相愛:腳下的大地、頭上的青天、云彩和樹木。”當我合上書,眼前晃動著的是日瓦戈捂著前胸搖搖晃晃地從悶熱的電車上走下來,一頭栽在地上死去了。那個一生坎坷的女人拉拉被送往了勞動營,可能就消失在了那里。還有遠在天邊的冬妮婭,痛不欲生的馬琳娜,自殺了的帕沙……
日瓦戈是個典型的俄羅斯知識分子,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熏陶,他抱著以基督福音為基礎的歷史觀、博愛和自我犧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惡”的原則,經(jīng)歷了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nèi)戰(zhàn)爭、新經(jīng)濟政策和社會主義建設等等。外部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瓦戈卻始終不改初衷,一顆赤子之心愈挫愈堅。他保持著精神上的獨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則去審視社會歷史的變遷。
我敬佩這個一生誠實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滿懷人道主義精神的醫(yī)生,在那個動蕩不安的紛亂時代,在種種苦難和厄運的殘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堅守著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時代風尚、追趕浪頭,從他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他對人類精神自由的一種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運注定以悲劇結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義性,卻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現(xiàn)實,走一條回避戰(zhàn)爭的中間道路,想尋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卻忘了:任何游離在社會之外、獨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