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謙卑的骨頭里,也流淌著江河
文學院15級漢語言文學三班黃佩
《北鳶》是青年作家葛亮耗時七年完成的一部作品,作者通過描述盧、馮、孟三大家族的興衰透視民國時局的動蕩,再現(xiàn)民國南北景象。
小說以盧文笙、馮仁楨的家族為兩條主線,展開故事情節(jié)。初看時,對于作者描寫的故事內容并不是很理解,當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時,被里面鮮活的人物所吸引,每一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敢愛敢恨的仁玨、激進的新時代女性吳思閱、忍辱負重的名伶言秋凰、裝瘋賣傻的昭德,甚至每一個萍水相逢的人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時代背景下,作者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動亂的年代下選擇的道路,反映民國時期的歷史變遷。
小說從盧文笙的身世開始寫起,他是昭如從大街上抱回來的養(yǎng)子,盧家睦夫婦待其如親生,家睦買下一家店鋪送給龍師傅,只為讓他每年扎一個虎頭風箏作為生辰之禮送給文笙。后來,家睦意外身亡,但這個規(guī)矩依舊保留了下來,小說的楔子就寫老年的盧文笙照例去拿虎頭風箏,這個風箏是盧家睦跟兒子表達父愛的方式,父愛如山,細節(jié)之處盡是父愛。這也是文笙懷念父親的一種方式,文中有一段寫道:“這時候,他輕輕瞇起了眼睛,似乎看到了記憶里久遠前的景象……”隨著時間的消逝,父親的面容漸漸模糊,對父親的記憶也開始久遠,每一次放風箏既是愛好,也是對父親的懷念,每一次的放飛,仿佛是父親的陪伴。同時,這個風箏也表現(xiàn)了龍家的誠信,因為一個承諾延續(xù)了幾代人,這是流淌在我們中華人民的身上的優(yōu)良血液。
“北鳶”,“北”即北方,“鳶”即風箏。因為是父親所送,格外喜愛,也練就了放風箏的好本事。風箏在小說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為風箏結識了從小在中國長大的外國小孩葉雅各和自己的妻子馮仁楨;危難之時,用風箏做摩斯密碼,請求支援,有效地解決了困難,并讓文笙開始在軍營中嶄露頭角;在美術課上與老師毛克俞就風箏話題展開討論,不管是“命懸一線”還是“一線生機”都是當時中國的狀況,風起云涌時,總有一線生機尚存。因為風箏將他們每一個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昭德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形象。她年輕時嫁了一個土匪軍閥,一生無子嗣,對待他人盡心,后因丈夫身亡而癡傻,直到文笙一家逃離破廟,在火焰中昭德的身影開始變得高大起來。也是在這里我才明白,她一直都是在裝瘋賣傻,冷眼旁觀世人,面對流寇她冷靜沉著,用自己瘦小干枯的身軀保護妹妹一家人。
在這本小說中,每一個人面對命運的選擇都讓人為之感動。龍家四代堅持每年為盧文笙扎一個虎頭風箏作為生辰之禮,仁玨為保護組織吞藥自殺,郁掌柜雪夜赤膊苦勸文笙回家,言秋凰犧牲名譽、性命刺殺和田,凌佐為不拖累文笙開槍自殺,盧文笙不惜破產救助好友姚永安……認真看完這部小說,內心感慨萬分,這些故事都讓人動容。施仁義、重誠信、待人以忠、交友以誠,這些是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做人信仰,時至今日,這些依然是值得我們推崇的人生信仰。
【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