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文獻借閱部 劉玲琦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之作,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紅樓夢》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同時,也反映了封建時代的興衰縮影。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辯證唯物論觀點去看待這部曠世之作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局限性,偶然中蘊含著必然。大量的讖語式表達是曹雪芹追求藝術形式結構的美感精心設計,帶來強烈的命中注定的感覺。孔子有五十知天命的說法,其實,回顧來時路,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看似偶然在放大尺度的時間維度里都展現(xiàn)了無法抗拒的必然趨向,這應該是精心設計和一定的天命神道觀的體現(xiàn)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正因為如此更加體現(xiàn)出《紅樓夢》具有一定的自傳性質,作品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于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tài),展現(xiàn)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整本書從頭到尾都籠罩在一道一僧的具有警醒性的對話和解救世人的企圖中。
《紅樓夢》主線是寶黛的愛情,大觀園興盛衰敗的過程,展現(xiàn)的是真正的貴族生活,真正的貴族愛情,寶黛的感情卻很惋惜,“情”之一字,大約本是空洞的罷?!皨轨o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拂柳”的林黛玉,通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diào),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現(xiàn)實摧殘下的心靈世界,表達了她在生與死、愛與恨復雜的斗爭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焦慮體驗和迷茫情感,黛玉對寶玉的愛是自私的,她感嘆自己的身世,也擔心自己像花兒一樣連個歸宿都沒有,孤零零的灑落在地。所以,黛玉有了葬花這一行為,她想讓這些花兒有個歸宿,這也是作者的伏筆,暗示了黛玉的結局,寶黛的愛情,似乎一出場便注定了會是悲劇。他們兜兜轉轉,恰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情意,可惜,人生太難總順遂了心意。一場調(diào)包計,兩邊空歡喜。一個含恨而終,一個兀自傷情。沒有那么多人是可怨的,畢竟,她的聰慧,讓她太懂得“無可奈何”的含義,受盡了這人世的排擠與不容,再堅定的心意,又怎能與頑固的世俗相抗衡,他們,終究也敵不過“命”字。一首《枉凝眉》之曲,纏綿悱惻,聽而動心,“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辟Z寶玉的崩潰和心冷了卻塵緣的行為,使得薛寶釵落個獨守空房無處訴衷腸的結局,造化弄人,是他們自認為最好的安排毀了三個人的幸福,最后的結尾處,只見一道一僧與寶玉飄然岸去,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局,天地鴻蒙,恩怨情愫,終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因這一封建思想導致了最后的悲劇,讓人恨金玉良緣這一說法,恨這萬惡的封建舊社會。寶玉本以為定能圓滿的一雙人,都各自凋零,更何況本就易散的榮華富貴呢?昔日富貴榮華,只不過過眼云煙;冥冥之中是否早已塵埃落定,難以轉移。繁華落暮必自內(nèi)而外逐漸生出枯意,再光鮮的外表,都掩不住它的頹然之意。大廈將傾,安能自保?大難臨頭,各自飛去!
作品展現(xiàn)了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把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黛玉率性自然,思想獨特,感情細膩,寶玉癡情堅貞,敢想敢為,薛寶釵家庭的壓力為她套上了世俗的枷鎖,早早地便從原應有的歡樂里強揪出來,失了小孩心性,為人處世的圓潤和無可挑剔的性格,通達人世情理,心思玲瓏,才情巧妙,當不亞于黛玉,只是她的心思,過于世故,少了真實,少了反抗,多了順遂,多了圓通,卻落得獨守空房,恨緣淺,誤終身。榮國府“靈魂人物”鳳姐,她聰慧、玲瓏、直率、潑辣,立規(guī)矩、定章程、理百事,她才十七歲,要面對薄情的丈夫,嚴明的長輩,上下打點計較著每個決定的得與失,仔細衡量著每件事如何完美妥善地解決,計算著多少的進項和怎樣才能撐得住這偌大的榮國府每日如流水的開銷……一件件細數(shù),怎能不讓人心驚又心疼,要怎樣聰慧、勇敢、擔當,才能巧妙周旋,計算人心?可就算是這樣的斤斤計較、精打細算,也撐不起這境遇頹唐的賈家,也撐不住自己的晚景能不那么凄涼,只嘆惜,她聰明一世,算計了太多太多,最終卻累了自己,苦了性命。作品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女子只懂一味的聽從父母的安排,想辦法讓自己更完美,更招人喜歡。
而《紅樓夢》除了寶黛的戀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鑒賞、品味和學習。例如:劉姥姥進大觀園,當初接待劉姥姥的是王熙鳳,同時也映射了最后有求于她的也是王熙鳳,在王熙鳳奄奄一息走投無路時,把自己的女兒巧姐交由劉姥姥撫養(yǎng)。還有賈雨村亂判案,其實這一情節(jié)把當時的人懼怕位高權重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賈雨村懼怕薛蟠背后的強大勢力,使得他竟把有恩于他的恩人女兒英蓮冤判于薛蟠。另外還有元春的逝世,大觀園的落敗,等等……處處譏諷著貪婪,腐朽的人性,為了錢權不擇手段的嚴重性。
筆者不同其余小說家將人物結局留待最后書終之時才徐徐道出,而是在第五回幾段判詞,幾支曲調(diào),便將其中不少人物細細斟酌,一生起浮跌宕,凝在寥寥句中,字字細品,令人拍案叫絕。
《紅樓夢》運用藝術手法描繪世間百態(tài)和人情冷暖,僅諧音便獨得青睞,筆意僅人物言談辭藻則勝于精美奇巧,文章見前后所述自成一體,連貫自然更勝他作,氣勢自字里行間起,至深思熟慮而未盡,于小處見大處。其恢弘大氣,藏在字里行間。世事無常,風云變幻,滄海桑田,看淡,看透,看遠。
【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