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性質:《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為主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以道德法律教育為重點,依據(jù)大學生成長的基本規(guī)律,教育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一門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為目的,為逐漸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修養(yǎng)基礎。
課程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教材盡管都是名家之作,但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還是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說內容、章節(jié)等邏輯性不是很強,不能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這個主題。
第二,本課程是面對大一新生開設的課,由于軍訓、開學晚等原因,本應該是36課時完成的,現(xiàn)在就只有 24課時,內容雜多,課時量有限,面面俱到,難度較大,并且沒有辦法突出本課程的主題思想和內容。
改革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
根據(jù)以上具體情況,本教研室全體老師在系部的支持下,決定進行課程改革非常有必要。經(jīng)過半年多的討論和思考,老師們就自己上課的心得體會,談出了自己對這門課程改革的各種想法和建議。通過整理后得出:在不改變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和不違背教育部對本課程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針對老師、學生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基礎與概論教研室已經(jīng)著手《思與法》課程的教學改革,經(jīng)過多次的反復討論和論證,采用專題式教學,初步確定為4篇13個專題,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在這13個專題里,內容上做出巨大調整,一方面,把《思與法》課程內容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把《思與法》課程內容同婁底本土的紅色先進文化(例如:曾國藩、蔡和森、陳天華等人的思想)結合起來,加強學生對本課程的親近感,認同感,實現(xiàn)教學體系向大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變。在形式上,把典型案例融入專題式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回到現(xiàn)實中區(qū)解決 現(xiàn)實問題,增強學生解決 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討論,征求意見。第一,請學校的相關專家來指導,談論,采納合理性建議。(第3-4周)第二,根據(jù)校級專家的合理性建議,回到系部,組織教研室全體成員參與討論。并分工組織老師查找相關資料、整理出相關材料。(第5-10周)
二、交流和學習。第一,加強與婁底其他職院的《思與法》課程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改革的交流。并開展一定的交流活動。(第12-13周)第二,派老師們到其他學校去學習(第14-15周),比如湖南師范大學他們的《思與法》獲得了國家級精品課程,學習他們的長處,借鑒他們的經(jīng)驗。同時還可以與專家談談我們改革的思路和想法,聽取他們給出的可行性建議。
三、思考、整理資料。需要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知識,同時也需要老師們花大量的精力去完成統(tǒng)一的教案及課件的制作。(第16-20周)